首页 | 系部介绍 | 系部动态 | 学生工作 | 党建园地 | 黔药资源信息库 | 学校首页 
中药及民族药资源化学学科
2017-09-09 14:43   必赢76net线路

一、学科简介

中药及民族药资源化学学科是中药资源学的分支学科,是药用生物学、中药化学与分析学、生物效应与功能评价、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揭示自然资源中对人类健康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应用价值或潜在价值的资源性化学成分的性质、分布、积累与消长规律,并通过适宜技术集成以实现资源的合理生产与科学利用的综合性与应用性特色突出的基础学科。

必赢76net线路中药及民族药资源化学学科拥有可供学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的药物分析实验中心1个、中药生药科研(Ⅱ级)实验室1个、药物化学实验室2间、中药化学实验室2间、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1间、药物分析实验室2间、仪器分析实验室1间、物理化学实验室1间、教师科研实验室数间。

此处应该加是中药药剂,中药药理,中药炮制等等课程的信息

、学科特色

中药及民族药是由自然界中的生物历经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衍生而成,具有化学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类药性等特点,有些可以直接作为药物,有些则可以作为药物半合成前体甚至先导化合物的来源。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中药及民族药资源化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学家们的重视。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其根本目的是探明一组可以发挥综合药理作用的特殊化学物质整体。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整合调节的优势和特色,探索适合于中药体系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中药发挥其药效作用的本质,是当前中药研究的重要问题。

贵州省药用资源十分丰富,探明品种已达4802种,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云南省,是我国四大中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贵州的药用资源包括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贵州道地药材主要有天麻、杜仲、灵芝、珠子参、艾纳香、石斛、半夏、吴茱萸、黄柏、何首乌、黄精、金银花、五倍子、朱砂、雄黄等30余种。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毕节市的大方县、黔东南州的榕江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分别命名为“中国杜仲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葛根之乡”。丰富的药用资源为本科学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定位

必赢76net线路中药及民族药资源化学学科,以立足于遵义、服务于贵州、面向全国为总体发展方向。对我省特色中药及民族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开展一系列的科学研究。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制药企业协同合作,形成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应用型产业链。同时,为我校及其他药学人才培育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技术服务平台。

、学科研究方向

1.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1)中药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的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药材具有的生物活性进行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探究药材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为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奠定基础。

(2)民族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根据民族用药、民间用药的实践经验,对贵州省使用广泛且具有资源分布的民族民间药材进行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的研究,挖掘新兴的药效成分,开发新的药用资源或药用部位。

2.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

(1)对药效、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确定的中药及民族药进行化学成分的追踪,研究化学成分含量变化对药效的影响规律,并根据相关的结果进行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

(2)开展我省特色药材或制剂的质量标准提升、地标升国标等质量评价的研究工作。

3.活性成分的结构优化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对一些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衍生等化学合成的工作,主要开展的方向包括:

(1)二肽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及其抗乙肝病毒活性的研究;

(2)甾体肟醚的合成及其Na+/K+-ATPase抑制活性的研究;

(3)吲哚生物碱的结构修饰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4)多靶点孪药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5)中药及民族药保健功能的挖掘和开发。

五、人员配置

中药及民族药资源化学学科现有人员10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历学位者1人,硕士学历学位者7人,在读博士1人。

姓名

学历

毕业学校

专业方向

职务

陈东林

硕士

西南大学

药物化学

学科带头人

刘亮

硕士

贵阳中医学院

中药学

学术带头人

丁丽娜

硕士

贵州大学

药物化学

学术骨干

梁光平

博士

暨南大学

中药化学

学术骨干

卓俊睿

硕士

遵义医学院

药物化学

学术骨干

邱佳

硕士

贵阳中医学院

中药学

学术骨干

杨俊

硕士

贵州大学

药物化学

学术骨干

崔婷

硕士

重庆医科大学

药物分析

学术骨干

万路平

本科

遵义医学院

药学

学术骨干

、学科成果

近年来,中药及民族药资源化学学科在科研层次与水平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累积影响因子24.0以上;主编、参编教材12部;申请中国专利3项,授权专利2项。

曾获第三、第四届全国中级医学生物化学教育研究会学术论文一、二等奖;全国教育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第二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全国教研成果一等奖,贵州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此外,本学科人员还获得了“遵义市教育系统师德标兵”、“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遵义市说课比赛一等奖,贵州省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三等奖。

上一条:野生濒危中药材驯化栽培科技创新团队
下一条:作物栽培(中药材种植方向)学科 

  打印本页 关闭  
Baidu
sogou